先做晶體整流,高屏壓 B+可以到 450 V
6V6功率管按照古方,Class A1 amplifier 工作屏壓 315V,低電流36 mA 有最大功率輸出 5.5 W。
如果 6V6 兩管做 cascode,下管低倍數放大,上管陰極輸入、柵極C1接地,做 Class-A1,功率是 5.5 W。
前次上管做3極接法,這次改用 Ultra Linear 超線性,找不到廠家公布的特性,但是比照 KT88的3種接法,還是需要做負迴授的。
B+剩下約有 120V 留給下管做原本的 beam 接法,要是3極接法,恐怕放大擺幅不夠。
由 RCA 公布的 Ec2= 100 V特性,beam 接法,屏流 36 mA時,偏壓值太低,放大擺幅也是不夠的。
Ec2 務必要提高到 150V 以上,這樣在 36 mA之下,偏壓才可以有 -5-10 V,提供足夠的擺幅:
6V6下管 @ Eb=120V, Ib= 36 mA, C2 靜態電流估計 2.5-3 mA則 陰極電流有 39 mA。
6SL7採用雙屏併連,工作點容易選定:
畫出線路,註上工作值,以及 交流訊號的正負相位,以便決定負迴授的接法。
負迴授量,有待實機完成之後再決定,因此採用兩段開關選擇。
總直流電 90 mA 佔了 90/120=75%,6.3V燈絲用到 3A/3.5A= 85%,5V燈絲不用,機子 耗電 50 W上下,是相對很冷、不熱的。
可是這樣架構,下管Ec2=153V,凌駕過 屏電位 120V,可以成立嗎?
高過會不會吸引電子流,到 B+回路,跟經過上管回到 B+ 的另一電子流 相拼,最後 Ec2 電位又下降回來,空忙一場?
Ec2電位高於屏極,司空見慣,只是一般只有數 V 的差異,沒見過差異幾十 V的。
沒把握的話,就保守一點,降低上管的屏壓吧。
實作證明,無法讓Eg2高過Ep的,總是Ep高個 10V以上才行。
不做3接不可。
細心解析一下:
把靜態屏壓訂在下管 250V 上管 150V,電流 50 mA。
這是舊瓶要裝新酒,受到電源變壓器能力的限住,無法祈望兩管串疊高過 400V-50mA。
下管偏壓下得深,保證工作在Class-A1,沒有柵極電流。
上管偏壓下得淺,不怕它。反正大半時間是工作在 Class-A2,線性還會更好。
上管實際輸出變壓器5k是電感抗的負載。
方便計算,以 5k純電阻負載替代,經過 150V-50mA 畫一調負載斜線,400V/50mA=5k
理想的情況,下管屏壓輸出變化有對稱的 正/負 (20+2.5)=22.5V的擺幅時,上管的偏壓也就有相同幅度的變化,因為柵極是交流接共地 0V的。
圖上可以看出,電流就有 50-20-75 mA 的變化,驅動輸出變壓器。
要點是下管(綠色線)的屏極電壓需要在 250V+/─ 22.5V 同步變化,才能達到 電流 50 mA -75 mA-20 mA的同步變化。
由圖可以推算出電壓放大倍數。
因為上管放大在兩端受到擠壓,放大倍數最小,中間放大倍數最大,可以 6.5 代表之。
上管屏極電壓的變化量265V 跟 下管屏極電壓的變化量 45V 是一體 310V 交由輸出變壓器接收的,電流變化量 (75-20 )=55 mA 當然也是。
按照公式算出 功率輸出有 2 W以上。雖不大,可以滿意。
如 Morgan Jones 說的,cascode 可以當做 compound device 一隻合成管。
我用咖啡色在填上去。
隨然只有 露出 三點,但是足夠看出:
1.
下管不會超出 Class-A1,偏壓值太夠了。(12.5-6)= 6.5 V以上就夠了。
必要時可以上下管屏壓交換個 10V-20V。
2.
合成管的內阻跟正常上下的的比例,可以粗算為:
上管 150V/50 mA= 3k
下管 250V/50 mA= 5k
合成管 400V/50 mA= 8k
的比例關係,大約加倍了。
所以加上一個 負迴授 -6 dB也可以解套。
上面的合成特性,只在特定的屏壓才成立。換另外的屏壓又是不同的面貌。
例如 200V-200V-50 mA
可見偏壓不足,不過改為 210V-190V-50 mA 或者降低為 48 mA 應該可以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