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ai Ing-wen confident of electoral victory: TIME magazine

2015/06/19 12:18:13

(From TIME's Instagram page)

Taipei, June 19 (CNA) In a cover story in the latest Asia edition of TIME magazine, Tsai Ing-wen of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expressed confidence that she will become "the next president of Taiwan."

Tsai, the DPP's chairwoman and 2016 presidential candidate, was described as the early front-runner, in the magazine cover feature on Taiwan's presidential election, which is scheduled for January 16 next year.

"Her vision for the island is proudly, defiantly, Taiwan-centric," said TIME, which carried Tsai's picture on its front cover with the subtitle: "She could lead the only Chinese democracy. And that makes Beijing nervous."

Tsai, the only confirmed presidential candidate to date, said in the feature that she would maintain the political status quo across the strait with China but wants to put Taiwan's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first.

"Taiwan needs a new model," she was quoted as saying, drawing a contrast between her vision and the efforts of the incumbent President Ma Ying-jeou and his government over the past 7 years to improve trade and economic ties with China, which now accounts for some 40 percent of Taiwan's exports.

"Her vision for a more economically independent Taiwan did not sway the electorate in 2012 but may now have stronger appeal," the magazine said, referring to Tsai's failed presidential bid in 2012.

On the aspects of Taiwan's ties with China other than trade and culture, TIME said Tsai "stresses that she will not alter the politics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but she is vague about whether she will repeal the DPP's independence clause.

As for any prospects of unification, she said that would be "something you have to resolve democratically -- it is a decision to be made by the people here."

If Tsai gets elected and forms Taiwan's second DPP government, it would mean uncertainty for the ties with China, Lin Gang, a Taiwan specialist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 said in the article.

Tsai is somewhere between former DPP President Chen Shui-bian and Ma, Lin was quoted as saying. "If she wins the election, she will not pursue Taiwan independence. But she will no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as Ma Ying-jeou did."

Whatever the case, Tsai believes she will prevail over her likely opponent -- Hung Hsiu-chu of the ruling Kuomintang.

After preparing breakfast for the Beijing-based reporter who came to Taiwan for the interview, the DPP chairwoman said: "Go back to Beijing and tell them you were served by the next President of Taiwan."

 

 

 

蔡英文時代雜誌專訪全文:壯大台灣 將台灣利益置於優先

 

記者王鼎鈞/台北報導
2015/06/19 12:28:15
 

undefined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左)18日偕同秘書長吳釗燮(右)發送端午節「菱香粽」給黨工,黨工則回贈「小豬撲滿粽」給蔡英文,預祝總統大選「包粽」包中。中央社記者郭日曉攝 104年6月18日

 

民進黨主席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接受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專訪,並成為本期封面人物。封面標題為「她將可能領導華人世界唯一的民主國家」(She could lead the only Chinese democracy),而專訪標題則定為「壯大台灣-總統大選領先者蔡英文要將台灣利益置於優先」。

時代雜誌刊登網址:http://time.com/magazine/asia/

時代雜誌專訪全文如下(民進黨提供):


▲民進黨主席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登上最新一期《時代雜誌》封面,標題是「她將可能領導華人世界唯一民主國家」。(圖/民進黨提供)

 

「壯大台灣-總統大選領先者蔡英文要將台灣利益置於優先」

蔡 英文正在做早餐。這位總統候選人打了五個蛋,和著平底鍋裡面的培根一起滋滋作響,再把一片片白色的厚片土司疊起來。料理手法學自英國名廚傑米奧利佛 (Jamie Oliver),但是她忍不住要說,烹調食材屬於最純粹的台灣原料。培根來自「快樂豬」農場,距離她那簡單卻有品味的公寓不遠,而麵包是從她家附近的烘培 坊買來的。她遞了一顆橘子給我,用英文跟我說:「有機的!當然也是在地的。」

對於這位58歲、從律師轉變成政治人物的總統候選人來說,這可 不是她平常吃的早餐。她通常隨手抓一杯咖啡在車上喝。不過許多方面來說,這應該可以算是一貫的「蔡式」風格。這位在臺北長大、在英美留學過的談判專家,博 士論文寫的是國際貿易法。在她當陸委會主委、民進黨主席、總統候選人期間(她在2012年的總統大選中以些微差距輸給了馬英九總統),得到學院派的風評 ──她是那種喜歡在早上喝黑咖啡或烏龍茶時,跟你辯論保護主義的人。

現在,身為在2016年台灣總統大選中的領先者,蔡英文的願景充滿自信 又堅定地強調以台灣為核心。蔡英文說她會維持兩岸的現狀──這指的是說臺北與北京彼此同意對於何者代表中國保留不同的認知[註明:這是時代雜誌記者的見 解],並且把這個島嶼的命運留給未來決定。但,蔡英文想要將台灣的經濟、發展與文化置於首位。當馬英九和他的政府推動與中國的貿易及觀光協議時(中國占台 灣出口的百分之四十),蔡英文希望加強與世界連結、扶植台灣品牌,以降低台灣對中國的依賴。她對時代雜誌說:「台灣需要一個新模式」。

台灣 的選民是否同意她的願景,是一件擴及台北以外的事情。台灣的土地雖小,只有兩千三百萬的人口,但是經濟因電子業,農業以及觀光業的支撐,以國內生產毛額來 說在世界排名第二十幾名。台灣的國內人均產值則是中國的三倍。台灣在1894-95的中日戰爭被中國清朝割讓後,被日本殖民了半個世紀;之後在中國內戰結 束時逃避共產黨的國民黨勢力給佔領。長期以來台灣是區域競爭中的一個棋子。在美國的東亞布局中,台灣、日本、南韓及菲律賓同為最關鍵的環節。更重要的是, 台灣是在華語世界中唯一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甫卸任文化部長的作者與社會評論員龍應台說:「這場選舉很重要,因為它提供了一個窗口,讓外界一探以中華文化 為根基的民主……因為台灣,世界得以想像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台灣的政治讓北京感到惱怒又百思不解。對中國共產黨來說,台灣 是一個逃走的省,也是對中國活生生的提醒──若中國鬆懈對於香港、西藏及新疆等非核心地區的掌控時,可能會發生的事。北京對於台灣的政權,由對中國相對友 善的馬政府輪替到對中國保持疑慮的民進黨,抱持格外戒慎的態度。蔡英文在2012年參選總統的時候,北京雖然沒有指名道姓,卻明顯對她大肆抨擊,說她是一 個「麻煩製造者」或「分裂主義者」——在共產黨的術語中,這些話專門達賴喇嘛這一層級的仇敵。任教於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關係學院的台灣事務專家林岡 說:「民進黨政府代表的是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

對美國來說,根據《台灣關係法》,在台灣受到武力攻擊的情況下,須協防台灣。台灣是美國長 期友邦和非正式盟國,儘管兩國之間友誼的強度正受到中國崛起的考驗。華府擔心台灣人民,特別是年輕人,對於中國的警戒心逐漸提高,而兩者之間的衝突可能會 把美國牽扯進來。著有《台灣為何重要》(Why Taiwan Matters)一書的美國北卡羅來那州戴維森大學(Davidson College)教授任雪麗(Shelley Rigger)說:「這場選舉讓所有的改變具體化,反映出民意板塊的移動……我不認為接下來的兩岸關係會更融洽,而這不是美國的政策制定者想要聽到的東 西。」

國民黨雖然還未正式提名總統候選人,但目前最被看好的就是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因為身材嬌小與好戰性格而被封為「小辣椒」的洪秀柱 (67歲),如果獲黨的提名,將與擁有學者形象的蔡英文,呈現顯著的對比。洪秀柱向時代記者表示:「我不認為蔡英文是一位強的對手」。然而,民進黨的候選 人已經士氣高昂,在全台各地展開競選活動。蔡英文說:「有些人認為我是一個保守的人,但我其實是很愛冒險的」。她有一種犀利的幽默感──當我讚美她的廚藝 時,她用搞笑的語氣假裝惱怒說:「我可是擁有博士學位的。」

蔡英文在台北的中山北路長大,這條街是以革命推翻清朝、成立國民黨並視為國父的 孫逸仙命名。她的父親是一位修車技師,後來成為土地開發商。他承襲了儒家思想,希望蔡英文要用功讀書,但也期許身為小女兒的蔡英文可以留在父親身邊照顧 他。蔡英文說:「我小時候不是一個被認為未來會有成就的孩子。」

在台灣大學畢業後,她前往紐約州康乃爾大學研讀法律,因為她說,這是一個 「想過革命性的生活」的年輕女子該去的地方。之後,她前往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攻讀法學博士,並且三年不到就獲得學位。她說:「這讓我父親很高興」。她遵從父 親的意思返回台灣,先回大學教書並在1994年進入政府,出任公平交易委員會、國安會及陸委會等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導向的職位。

就連許多親 近蔡英文的支持者都認為,蔡英文是一位非典型的政治人物,特別就民進黨而言。身為在野黨的民進黨,在台灣民主運動的奮鬥過程中焠煉而成,由民主運動的老兵 所成立,這是一場蔡英文錯過的戰役。1979年高雄的美麗島事件,當一場人權遊行遭警政單位暴力驅散,而後來激勵了台灣的民主運動,蔡英文當時正在國外求 學,受到象牙塔的庇護。若說民進黨的典型人物是赤手空拳的街頭鬥士,蔡英文則是一位奧林匹克級的劍術家:自我克制又精確到位。

 

在 2008年民進黨失去政權,而前總統陳水扁隨即遭貪汙罪起訴的時刻,蔡英文踏入了鎂光燈下,成為民進黨主席。雖然蔡英文對於政策擁有深度的瞭解,但當時她 還不像一位領導人。長期以來是她同事與朋友的立法委員蕭美琴說「以前當我們挨家挨戶去拜訪時,她有點會躲在我身後」。「有些形容她為一隻在森林裡迷路的兔 子,被黨內與黨外的狼群包圍。」

2010年,蔡英文參與市長選舉失利,在2012年也沒順利當選總統。民進黨資深文膽劉建忻表示,當時的競 選總部對於「行銷」蔡英文這個概念,做得不夠好;雖然擁有許多好點子,但是執行上還是「讓選民感到有所距離」。諷刺地,一直到敗選感言,蔡英文才似乎與台 灣人民產生情感上的連結。她對含著淚水的群眾表示:「你可以哭泣,但不能洩氣。」

2012年之後的台灣,歷經了許多改變。蔡英文煎蛋後的 11個小時後,歷經了一場政策會議、搭乘高鐵從北一路向南、緊接著進行高雄碼頭導覽。她抵達南台灣民進黨的重鎮高雄,向數百位大學生發表演說。她以一派輕 鬆的授課模式,闡述著民進黨的經濟計畫:加強區域間的連結,並聚焦於支持創新的小型經濟。她用中文詢問在場學生「你們之中有多少人去台北參加過太陽花學 運?」現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舉起了手。

台灣的學生過去一度被視為相當冷漠。但是在去年的春天,台北市被數以千計的抗議者淹沒,反對與中 國簽訂的服務貿易協議。學生與公民團體擔憂這個協議會傷害台灣經濟,讓台灣的經濟受制於中國壓力而變得脆弱。他們也認為,服貿協議的推動並沒有經過適當的 公民審議。太陽花運動是民間累積的抗爭與不滿,在3月18日這天一舉衝進立法院,運動的稱號是由於抗爭期間一位花販捐贈了大量太陽花而因此命名。

這 個運動的主要訴求就是社會正義。自從國民黨2008年執政以來,簽訂了21個兩岸貿易協定,馬英九主張兩岸的商業往來是台灣最關鍵的財富來源。但是年輕人 質疑這項論述,他們認為這些貿易協議只有兩岸的大財團獲利。他們說北京的和解政策並沒有讓年輕人變得富有,反而讓他們受困於高房價、停滯的薪資、以及在地 工作機會可能流失到中國的可能性。在去年3月30日於總統府外的抗議中,有個標語最能捕捉整體的社會氛圍:「台灣只有一個,賣了就沒了!」

台 灣社會對於生活品質的重視,而非僅僅強調宏觀經濟指標,對蔡英文來說是件好事。她希望打造一個經濟上更加獨立的台灣,雖然這個理念在2012年並沒有說動 選民,但,現在可能更有吸引力。國民黨在太陽花運動中受到重創,在去年秋天的期中選舉中又再度被選民以選票教訓。現在,國民黨試圖把自己再造成一個民粹的 政黨。目前擔任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基金會』副董事長的前外交部長楊進添先生受訪時說道,「國民黨堅持其兩岸的立場」。但即便像楊進添這樣堅定的國民黨 員,也熱衷於解決公平的議題。他說:「兩岸互動的利益,應該要與全民共享!」

 

蔡英文要得到傳統民進黨的支持並不難,例如南部 選民、年輕選票、還有那些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1949年中國共產黨勝利後來自中國的精英份子。然而,民進黨缺乏與大企業的連結,因為台灣企業大量投 資大陸,而其中這些大財團多半支持國民黨,以及與大陸建立更緊密的關係。蔡英文也理解到這是她必須要去吸引的一群選民,但是對於如何進行並沒有太清楚的圖 像。她說:「我們的挑戰是要去創造雙方都認為合理的立場,又不能被我們在野時的朋友認為是叛徒。」

這是困難的挑戰。國民黨長期主張自己比民 進黨更擅長治理經濟,尤其陳水扁執政時期除了貪污,經濟表現並不好。蔡英文的支持者也同意,確實有些民眾認為民進黨可是一個稱職的反對黨,但不是執政黨。 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暨小英基金會資深主管寇謐將(J. Michael Cole)說:「國民黨把自己描繪是一個更適合主導經濟的政黨。另外也有一種僵化的刻版印象,認為民進黨執政對企業不利。」

這種論調受到中 國共產黨的支持,並且今隨著選戰的進展不斷被拋出。共產黨可能直接地利用中國控制的媒體影響選舉,或是間接地透過中國與台灣商業界的連結。美國華府智庫史 汀森研究中心(Stimson Center)資深學者容安瀾(Alan Romberg)說:「北京將會透過大企業等各種管道來闡述其立場,表明要是台灣人民讓一個不接受過去八年兩岸發展基礎的政府執政,兩岸關係的發展將不會 如現在一樣平順。」
北京對於民進黨政權的接受度向來不高,但現在尤其抱持負面的態度。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2012年掌權後,證明自己比外界想像的還更加武斷,帶有更強烈的民 族主義色彩,是一個不輕易妥協的人。去年九月,他對一個來自台灣的代表團說,中國和台灣可望採用香港「一國兩制」的模式統一,然而這卻是一個國民黨和民進 黨都反對的方案,而且民調也一再顯示,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無法接受。今年五月,習近平再度警告「分裂主義勢力」會帶來的危險──這段說詞普遍被外界詮釋為 對民進黨的抨擊。

兩岸關係是治理目前根據北京和台北(當時為國民黨執政)之間所謂的九二共識,這是一個被國民黨的楊進添形容為「模糊性的一 大鉅作」的政策。根據九二共識,雙方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但不表明一個中國的確切意含。楊進添說,這讓國民黨在推展雙邊貿易、交通和觀光方面得以取得進展, 而不需被迫去回答「一個中國」究竟是北京或是台北心目中的中國。

民進黨過去長期以來推動台灣的法理獨立。民進黨黨綱第一條闡明「建立主權獨 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而非台灣的正式國號中華民國。這個立場獲得民進黨基本盤的認同,卻在中國的經濟實力成長與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崛起之下,越來越無法實 現。儘管陳水扁主政時期的民進黨政府跟過去的政策並無太大差別,但跟北京的關係確實趨向冷淡。馬英九主政時期兩岸關係再度暖化。上海交通大學的台灣專家林 岡說,蔡英文的立場介於馬英九和陳水扁之間。他說:「如果她勝選,她不會追求台灣獨立。但她也不會像馬英九一樣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

 

蔡英文強調她不會改變台灣和中國之間的政治關係,但對於是否撤回台獨條文卻是依然維持模糊。至於統一呢?她說:「那是必須經由民主程序解決的事情——這是一個必須經由此地的人民來做的決定。」

蔡 英文的濳在對手洪秀柱說,民進黨的掌舵手需要清楚地闡明她對兩岸關係的立場。洪秀柱說:「大家問她『維持現狀是什麼意思?』,她卻沒有給具體的回應。」國 民黨的楊進添用一個比喻:「在收割之前,要先耕地、播種、施肥;所有的工作……都已經被國民黨完成了,然而他們現在卻想要收割?」

蔡英文相 信她會贏得這項權利。在我返回北京駐點的前幾天,我們在一家位於高雄的台式日本料理小店用餐,蔡英文對於取得台灣選民的信任並贏得選戰,展現出低調的自 信。當時,她把最後一片鮪魚夾到我的盤子上。那塊鮪魚來自南方的屏東,她的出生地。「妳回北京以後,告訴他們,」蔡英文說:「台灣的下一任總統曾經為妳服 務過。」

 

 

【開往台灣的慢船】總統大選外電報導你該知道的事和國民黨可悲的外文傳播戰

 

我們台灣人有個有趣的現象,儘管平常不是很喜歡看國際新聞,卻很喜歡看「國際新聞裡的台灣」。總統大選作為台灣規格最高的選舉,每四年一次、藍綠總是鬥得慘烈,台灣選民、媒體和政治工作者特別注重外電報導,似乎也是蠻正常的。

理由並不難理解,台灣不是國際大家庭裡受到重視的孩子,所以特別看重自己在這個家庭中的位置,在乎別人怎麼想、看我們。夾在幾個國際強權中,我們尤 其希望了解,某某國家、某某官員和某某媒體是不是「已經押寶」、是否公平的對待自己屬意的政黨和候選人,所以對於這段期間出現的報導,一律以顯微鏡伺候, 字字句句的推敲揣測,比律師檢視合約還要仔細。

選前七個月,「顯微鏡時期」已盛大展開。不要提別的,光是《時代週刊》(Time)亞洲版蔡英文封面,以及《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中洪秀柱怒氣沖沖揪著對手的這兩張照片,就夠大家吵翻天。蔡英文封面,有些綠營支持者嫌醜、更多藍營支持者不屑,洪秀柱照片則是惹來 國民黨「為什麼蔡英文的照片那麼美?我們就那麼醜」的抗議。

華爾街日報報導截圖

其實,那也不過就是兩張照片,只不過它們是外國人拍的或挑的。說真的,如果大家對憲法條文或政策有像對於這兩張照片一樣斤斤計較的話,台灣這部爛憲法可能早就修完了。

外電的眉角

史努比長期以來閱讀有關台灣的外電,當然不是天下最多,但應該也不算很少。一般而言,透過第三(外國)者的角度來看台灣政治,好處是能夠跳脫本土視 野以及本國作者涉入的情緒和主觀;找一個台灣人去看美國的兩黨鬥爭,想必也有類似的好處。但平心而論,它們也不過就是報導,只不過它們是不同語言寫成的報 導,讀者真的可以不用過度解讀或重視。

外電的訴求對象是外國讀者,所以想藉報導了解更多內幕、分析的台灣讀者可能要失望了。對於台灣政治,絕大多數外電的分析絕不致於比本土報導更詳細或 精闢。切入角度上,多數外電重視兩岸遠高於其他議題,因此《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本期「女性對決」(Female Face-off),會出現「本次總統大選核心議題仍為兩岸」這種(我認為並不正確的)分析。

同時,也因為訴求者是對台灣可能完全不了解的國外讀者,因此多數針對台灣的報導會以「主張法理獨立的民進黨」這種簡單卻不夠精準的描述,甚至提供 「台灣於1949年自中國分裂」這種錯誤的背景資料,試圖要以一兩句話或一段文字的空間,讓讀者搞懂台灣的現狀。想當然爾,有時反而製造出適得其反的效 果,同時增加不必要的困擾。

最不為人所注意的是,有不少重量級的外國媒體在台並未派駐特派員,所以這種專訪文章大概是派遣駐北京或香港的記者進行。長期駐台的某些外媒記者,基 於種種不同原因或許都已經無法正確掌握和傳達台灣資訊,更何況這種俗稱「跳降落傘」(parachuted in)進台灣的代打記者?

最後,無論是外電或台灣本土報導,標題和照片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由記者負責,以外媒而言,他們並沒有「押寶」特定人選或政黨的好理由,所以因為一張洪秀柱的武打照片而去怪罪記者,或是直接指控媒體偏袒特定政黨,完全沒有必要也沒搞懂媒體運作的邏輯。

對於外電報導的反應,經常無可避免成為台灣政黨攻防的一環,但是就一般讀者和選民而言,委實不需大驚小怪,應當平心靜氣的看待。

Time封面故事和那些瘋狂攻擊

蔡英文接受時代週刊的專訪並登上亞洲版封面之後,來自總統府、國民黨和某些媒體的回應,已經到達匪夷所思的地步。

先談封面照片。人們對照片的感受是很個人化的,攝影師亦然。既然攝影是創作,就會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這沒什麼好爭辯的。頂多只能說,這張封面照片的風格或許不為多數人接受,「像恐怖片」、「呈現蔡英文的陰暗面」這種評語,網友們一時發洩就算了。

藍營支持者倒是對蔡英文上封面崩潰到不知所云的地步了,有人說《時代週刊》反正也不是什麼好雜誌,沒什麼大影響力,全球讀者雖然有2500萬人,但 美國人就占掉2000萬。好笑的是,總統府馬上跳出來說馬英九上過三次封面。如果是沒什麼影響力的鳥雜誌,上三次封面也沒什麼好說嘴的了。難道馬英九當年 上的是美國版封面?說蔡英文想藉上外媒封面鍍金身,這到底是在罵蔡還是在酸馬?

事實是,蔡英文和馬英九登上封面的原因是一樣的──他們都被看好在總統大選中獲勝。有潛力成為國家領導人的人自然是話題人物,也一向是媒體最愛,和押不押寶沒有關係。國民黨如果生氣為何洪秀柱為什麼登不上封面,去問民進黨的謝長廷就好。

比較實質的是報導內容。憑良心說,這篇報導的水準並不夠好。或許因為撰稿記者駐地為北京,她對本屆總統大選的本質和蔡英文本人都缺乏更加精細的掌 握,因此文中所提到的不脫「陳水扁貪腐拖累民進黨」「中國不愛民進黨」「1129」「馬英九政府簽署21項協議,降低兩岸緊張」「太陽花運動」,加上蔡英 文背景等等一般人都會採用的材料,我並沒有看出採訪小組近身採訪數天的功力。另外,文中搭配採訪的人物號以藍營和中國人為多──如龍應台(龍表示:因為台 灣,全世界得以見到一個不同的中國)、上海交通大學林岡,以一篇採訪民進黨領導人的報導而言,這是有點奇怪的選擇。

不過,對本文的批評就更好笑了。聯合晚報的一則評論,以近乎上英文課的方式點出本文中「隱藏的形容詞」。首先,以最極端的方式解釋作者形容蔡英文 wonky這件事。Wonky確實有靠不住的意思,但比對文本,作者的意思更趨近於蔡英文看來像是個無趣的「nerd」(書呆子),喜歡和別人討論政策。 打臉文甚多,在此就不多說。

聯晚記者接下來再說,作者以proudly、defiantly和Taiwan-centric這三個字形容蔡英文的願景,「這三個字意思分別是驕 傲的、挑釁而大膽、台灣自我中心的,字義難稱是正面評價。尤其驕傲用在政治主張上,並非正面的,defiantly也可譯成輕蔑與對抗,Taiwan- centric是自我中心主義,有偏狹之義,文章似也暗示蔡英文想法太過片面,並未思考對岸的立場。」

如果想上英文課,我們就來上。同樣的,英文字義解釋應參照上下文,時代週刊的原文是「Now, as the early front runner in Taiwan’s January 2016 presidential election, her vision for the island is proudly, defiantly, Taiwan-centric.」三個形容詞都是用來形容蔡對台灣的願景,proudly在此應作「自豪的」解,如果要形容人的驕傲,較好的選字應該是 arrogantly。

其次,defiantly在此被聯晚記者拿來作負面詮釋,也是個錯誤。Defiant不但不該被理解為「輕蔑與對抗」,它有著更多「勇敢不屈對抗強 權和欺侮」的意義,因為它的同義字為insubordinate(不屈服權威),而反義字為obedient(順從)。隨便舉個例子,6月22日《紐約時 報》有著這麼一則描寫查爾斯頓槍擊案的新聞,標題為「Defiant Show of Unity in Charleston Church That Lost 9 to Racist Violence」,意指當地居民展現不撓決心,力抗種族岐視者的暴力。

將Taiwan-centric(以台灣為中心)擴大解釋為「台灣自我中心」,同時將「both Taipei and Beijing agreeing to disagree as to which represents the one, true China」解釋為作者認為現狀即為「一中各表」,我相信原作者會吐血而亡。

總之,這篇評論不但極為惡意,還連最起碼的水準也沒有。如果政治攻防墮落到連姿勢也不需要講究,台灣的民主和媒體發展真是愈走愈回去了。

國民黨水準低落又胡說八道的對外傳播

這帶領我們邁向下一個議題。長期以來,國民黨與它的許多支持者自恃「國際觀」和外文能力高於綠營,因此在外交領域和「對外傳播」上,這是藍營勝場,沒有綠營取勝的空間。但這也是一件史努比已經解釋過五百次,講到很懶得再提的謎思。

我可以接受打政治攻防戰,以台灣特殊的位置,對外傳播也確實重要,但仗不能亂打一通,不能不實事求是,不能不論理,不能指鹿為馬,不能只想著抹黑,不能老是只想出出口轉內銷。

當蔡英文於華府CSIS演講中,首度提及在中華民國憲政秩序(constitutional order)下──民進黨的翻譯是「憲政體制」,但我認為憲政秩序更能傳達出精髓──進行兩岸交流時,對民進黨一向不是太友善的美國在台協會理事卜道維 (David Brown)隨即在會後問答時追問蔡英文,何謂「現存的憲政秩序」(existing constitutional order)。

蔡英文的回答是:「...which covers the provisions of the Constitution itself, subsequent amendments, interpretations and court decisions based on these provisions and practices by different divisions within the government and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population here.」

翻成中文就是:「(憲政秩序)包括憲法條款本身,後續的修正案,法庭根據這些條款的解釋和判例,以及不同政府部門和台灣民間各不同階層對憲法的實 踐」。我自己的詮釋是,因為憲法是個有機體,因此蔡英文對憲政秩序似乎強調法庭解釋與憲法的實際實踐,更勝於死的憲法條文;這是「憲政」與「憲法」的不 同,也凸顯出藍綠兩黨對憲法體制根本性的不同看法。

但是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如獲至寶,公開追問蔡英文為何全未提及「憲法本文」,把憲法放在哪裡。陳發言人的英聽顯然有問題,因為蔡很明顯的在開頭就提及憲法本文,這是十分低級的錯誤。

6月10日,《華爾街日報》同時刊登國民黨秘書長李四川掛名與華府僑委會諮詢委員王福權的文章,抨擊蔡英文兩岸政策模糊。國民黨人最喜歡批評蔡英文 「赴美面試」的屈辱討好,但只要讀讀李四川和王福權的文章,又是附和美亞太副助卿董雲裳(Susan Thornton),強調國民黨一定堅持零意外和低調的兩岸政策,又是指稱蔡英文主導「1991年的一中一台」,傷害美國的東亞利益,如果要說屈辱和討 好,這兩篇文章也算是100分了。最扯的是,王福權連事實都寫錯,因為蔡英文是曾參與過李登輝於1999年的「特殊國與國關係」政策,但並未主導過一中一 台的論述,更何況1991年時蔡英文還在東吳大學,尚未參與政府的任何政策討論。

6月13日,李四川和國民黨國際部還不放棄,再度投書《外交家》(The Diplomat)網站,要求蔡英文說明她模糊的政策。文中指稱,蔡英文的訪美如果被視為成功,是因為她「維持現狀」的政見為美國政府認同,而現狀是國民 黨的政策,所以蔡英文支持國民黨政策,同時國民黨也感謝她的支持。這算是把「A愛B,B愛C,所以A也愛C」蠢蛋邏輯發揮到極緻的表現了。

李四川同時在文中「竹篙裝菜刀」,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Marie Harf重申美國「一中政策」為引子,導到中華民國憲法中的「一中原則」,再以蔡英文誓言遵守憲法為由,質問蔡是否將遵憲法中的一中原則。首先,有一點政 治sense的人都知道一中政策和一中原則八竿子打不著,其次,ROC憲法裡何時有「一中原則」?

最後,李四川甚至說,台灣未來只有兩方向,一是國民黨的對中和解政策,一是民進黨的追求台獨政策,而後者會將美國捲入不必要的衝突。要說抱山姆大叔的大腿,只怕李四川抱得比誰都緊。

為了一場總統大選,外文傳播戰搞到這麼low,台灣政治的悲哀再添一椿。要期待泥巴戰停止似乎是緣木求魚,只能期待大家都是明眼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ein 的頭像
    Stein

    stein大小聲

    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