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味考量選舉,如何保衛政權的政黨是沒有辦法再治理台灣了。
錄 2014-08-10 自由時報
〈鏗鏘集〉殤
天災,出於大自然;人禍,因人而起。
颱風和地震是台灣必須面對的災害,太平洋西南海邊這個島嶼,熱帶氣旋容易造成颱風,地震帶也有週期性動盪。無可避免,只能因應。
人禍呢?肇事原因起於人謀,工業發展潛藏著風險,政府的管理和資本家的社會良心和責任,關聯重大。核能、石化等高風險工業像不定時炸彈。
核能用於發電,政府一味以為經濟條件高,面對反對意見,仍一意孤行。若非日本福島核災的警告,反核意見無法改變官方政策。暫時封存核四廠也只緩一緩心態而已。
石化工業常被政府用來作為經濟聯繫必要的選擇,一二三四五六輕,巨大污染源林立,還想增加。昔日工業重鎮的高雄市,石化有毒危險氣體甚至穿經住宅區道路地下,成為隱形炸彈,一爆死傷無數,破壞難估。
高雄市凱旋路段及交錯道路的氣爆,李長榮化工丙烯輸送管線,陳倉暗渡,處置不當,引發三十條人命遇難以及許許多多傷者、建築物受損,致使區域形容死路,更凸顯工業廠區與都市住宅矛盾並置的荒謬性。
工業災難,政治風暴。災難是人禍,不應有危險氣體穿越住宅區管道輸送;輸送氣體時缺乏標準作業控管程序,導致可控制未控制。而政治風暴隱藏黨派傾軋、權力算計。是否引咎辭職?何時辭職?因何辭職?事理不明。
李長榮化工曾因工安劣績,新竹廠被圍廠逾年,這個年營業額超過五百億的企業,坐令丙烯管線爆炸,事後態度令人不敢恭維。企業經營何以如此?企業的社會責任置於何地?在在反映我們國度的發展之病。
這個不正常國家的政府一向鼓吹發展主義,以台北看天下,坐擁台灣。浮華的表面之下危機處處、風險重重、政治重權力傾軋、輕忽建構。人民只能在人禍的災難中以尚存的良善之心擁抱傷口,撫慰傷痕。(作者李敏勇,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