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的主題歌
今年的台灣賣座大片《總舖師》,鬼頭師出場時都會播放劉文正的《沈思》,他說:「每個人一生都要有一首主題歌。」讓很多觀眾點頭稱是。
今年的台灣政治大戲《馬鍘王》,高潮迭起,三位主角也各有一首主題歌。
檢察總長黃世銘的主題曲就叫《三八阿花吹喇叭》,因為他把「關說不法」的正義之歌,吹成了自殺進行曲,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執法標準,完全符合歌詞:「有時短有時長,和我的不一樣,原來是伸縮喇叭。」這位阿花,捨他其誰?
王金平的主題歌是《再見我的愛人》,明明人家都一刀兩斷了,他還哀怨唱著「我把一切給了你。希望你要珍惜,不要辜負我的真情意」,殊不知覆水難收,他身段再軟,手段再圓融,破鏡已難重圓。
馬 總統的主題歌有三款:首先是,當初他目露兇光唱起《我現在要出征》」時,誰不害怕?其次是《一簾幽夢》,「我有一簾幽夢,不知與誰能共」,因為他至今都不 懂,標榜大是大非的道德論,何以國人皆曰不可?第三首則是《菊花台》,「菊花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花落人斷腸…」現在連八月卅一日與黃世銘見面的時 間點都凸槌了,何只滿地傷?根本已是滿身傷。
當然,全民最怕馬總統與對岸合唱起《西風的話》:「花少不愁沒顏色,我把樹葉都染紅。」不要啊,不要! (藍祖蔚)
馬危機越補越大洞 2013-10-03
記者彭顯鈞/特稿
失敗者、有愧者才需要不斷辯解。馬英九深陷政治危機卻束手無策,密集安排媒體專訪,急著自我辯護。只是,說辭漏洞百出、前後矛盾,危機越補越大洞。
黃世銘違法洩密事證明確,馬英九是當事人之一,竟然還在扮演皇帝,振振有詞強辯「絕無洩密」。就像一口咬定王金平「就是關說」一樣,馬有何資格與權力,認定就是沒有洩密?馬膽敢這樣做,若不是無知,就是邪惡!
從一開始,馬對王金平發動政治惡鬥,本質上就是「中國文革式鬥爭」,就算事證模糊牽強,強行以「扣帽子」的方式陷人於罪,視所有程序正義為無物,不惜踐踏程序正義,踰越憲政分際,然後痛下殺手,過程無情又無義。
這場政治鬥爭的發展,完全不按照馬的劇本,馬至今還不知道,到底敗在哪裡?錯在哪裡?馬不瞭解,這種完全背離民主法治原則的作為,已無法讓 台灣人民接受;馬也依然不懂,台灣社會對監聽的痛恨,遠高於所謂的關說案,尤其還是馬自己認定的關說。源自中國的「文革思維」,還裝在馬的腦子裡,搞了這 場莫名其妙的政治鬥爭,當然讓自己陷入空前政治危機。
一連串的辯解,馬就是迴避破壞憲政體制的質疑,也避談「監聽國會」的嚴重性。所謂「合法監聽沒有問題」,心態就等於「沒有違法就不用擔心監 聽」,就像當年「不做壞事就不用擔心戒嚴」的說辭,都是反民主、反人權的威權心態,欠缺現代民主法治觀念的馬英九,當然不認為「非法監聽」的嚴重性。
接下來,馬一定會透過「媒體戰」扭轉劣勢,繼續自我辯解,訴諸哀兵姿態。只是,馬如果以為這樣可以扭轉情勢,剛好又是另一次無能又獨斷的誤判;藍軍的氣氛轉變,馬的麻煩,才正要開始。
《冷眼集》畫皮總統 即將面臨十月圍城 01 Oct 2013 自由時報
記者陳杉榮/特稿
馬英九以特務治國的手法,濫權監聽國會在野黨黨鞭和國會總機,追殺立法院長王金平等政敵,意圖掌控國會,其毀憲的行徑,讓存在一百零二年的「中華民國」虛度百年光陰,彷彿回到袁世凱大總統「洪憲帝制」的封建年代。
為了逢迎北京,馬英九面對中國的欺壓,「從來不敢說不」。但對於在野黨,他傲慢蔑視,對於台灣人,他先裝出虛偽的笑臉騙選票,然後轉身變臉,向北京的主子請安。最近爆發的濫權監聽,政論家舉聊齋的「畫皮」為例,形容馬就是一個「畫皮總統」。
「畫皮總統」在白天畫上一副潘安美貌,開口「尊重司法」,閉口「司法紅線」,尾巴媒體歌功頌德,「籌安會」之徒逢迎抹粉,潑墨渲染成「溫良恭儉讓」、「威加海內外」的不朽帝王。
回到暗夜,當美麗的臉皮拿下來之後,成了什麼?但見「哈佛博士特務治國」、「當家鬧事禍害全台」,整肅政敵,到處掛線濫權監聽,隨地製造憲政之癌。台灣人的人權,在馬的眼裡,一文不值;憲政體制和秩序,成為具文。免於恐懼的自由,那是你家的事!
如今「毀憲亂政」的真面目已然被揭穿,馬忙著切割;行政院、法務部、最高檢、特偵組、調查局,一干支領人民納稅錢的高官,開始編造謊言,為的就是幫馬主子一人圓謊。人民不是笨蛋,就看他們還能編出什麼新謊言!
這些內侍、特務、扈從們也要小心了,不管他們多努力,編織再多謊言,就像政爭之初,獨裁者會伸手,有人又得交出「項上人頭」了。
話說回來,做為歷史悠久的革命政黨,百年前,面對「洪憲帝制」的袁世凱亂政,蔡鍔等人發動「護國戰爭」,當代台灣實施憲政,當在野黨對毀憲亂政的總統,發起彈劾、罷免的正義之戰時,國民黨的要員們,千萬別再遲疑!
馬英九追殺王金平的「九月政爭」,昨天在高等法院堅守憲政秩序,駁回國民黨的抗告後,宣告落幕;接下來「十月圍城」就要登場,全民必須挺身捍衛民主,毀憲者必須付出代價。
總長下台、廢除特偵組 勢在必行 01 Oct 2013 自由時報社論
由馬英九總統、檢察總長黃世銘與特偵組共同發動的國民黨政爭,猶如在森林 中放火,中途卻遇到了風向迴轉,熊熊火勢反面燒向放火者,眼看就要燒光整遍山頭。國民黨的家務事,若拿人民與社會當犧牲做為祭旗時,二千三百萬人不可能置 身事外,尤其當權者默許法定機關運用監聽手段掌控國會、對付政敵、侵害人權的疑慮,已經一一浮現的今天,必須有人負責已經不待贅言,而這個邪惡的威權復活 體制必須利用這個契機徹底解構,以恢復民主政府正常的運作狀態,相信更已是全民共識。
昨天,全體國人都親眼目睹,特偵組掛線到立法院節費電 話○九七二這件國際醜聞,在所有與監聽業務有關的政府單位,彼此間的推諉閃躲與不負責任。特偵組說不知道監聽對象是立法院,都怪法院未將兩支監聽電話分 列,導致監聽國會究竟一個月或四個月的爭議;台北地院則立刻回批特偵組提供不實資訊給法官。檢察總長說監聽了一個月,節流電話無法監聽,所以是空白帶; 但,調查局證實他們是特偵組監聽案的委託單位,卻說節流電話可以監聽,而且一共交了二十片光碟給特偵組。
看到這些亂象,這像是一個上軌道的 政府嗎?國人在蒙羞之際,必須追本溯源,共同思考要如何徹底釐清這些亂象,並且一致要求馬英九領導的政府必須到此為止。首先,檢察總長最近在國會回答立委 詢問何以能快速面見總統時,坦承他在法務部政次時代就有總統隨扈的電話,因此八月三十一日可以就王金平關說案立即報告。這段陳述告訴我們,總統與總長長時 間一直維持著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應是合理的推測。這次事件更凸顯,雙方的密切不僅在行政關係上,而且在具體司法個案上亦然。
馬總統提名一位 與自己往來密切的人擔任檢察總長,這涉及三項疑慮:第一,總統固然擁有檢察總長的提名權,但總統要提名誰,取決於他如何看待司法;第二,檢察總長具有查察 總統貪瀆不法的至高權力,有一天,當關係密切的特定對象違法時,他有勇氣與能耐來秉公處理嗎?第三,基於檢察一體,總長已是最高首長,他應當信奉法律,何 以對個人折腰?
本案,當然不只檢察總長出問題,他所率領的特偵組更面臨必須面對存廢的關鍵時刻。特偵組設立當時,係基於公務人員的效率與貪 瀆備受社會困擾,因此立法院同意授予一個單位擁有特別的權力以打擊犯罪,但這樣一個機關一旦淪為被政治使用的工具時,其後果不堪設想,也同時曾被提出討 論,而今,經過多年實際運作,當年的疑慮已經成為事實,而且被不知節制的總統用以重創民主法治,導致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容再行延宕。
特偵組存 在的好處不外可跨區域辦案。但在實務上,以目前各地檢察官的職掌,早都可以針對跨區域性的犯罪案件,如人口販賣等等,進行偵查,加以通訊網路的發達,跨域 查案根本不是問題,倘若每個檢察官都認真負責、依法行事、獨立辦案,實無再設特偵組疊床架屋的必要。同時,特偵組檢察官的養成訓練與一般檢察官完全相同, 並沒有十八般武藝。尤其,當前我們的體制,既有法務部長,又有最高檢察署總長,這種雙頭馬車造成的內耗之害,從黃世銘鬥垮曾勇夫,即是最佳明證。
在 台灣當前高度競爭的政治氛圍下,應該要保持清明中立的機關,往往都會捲入政治的紛爭當中,更有甚者的是,台灣長期的司法威信薄弱,有其歷史因素使然,如果 讓一個容易引發疑慮爭執的機關續存,對重建人民對司法的信賴絕對沒有好處,而且是泥淖深淵。總長下台,廢除特偵組,是國民黨政爭帶給轉型台灣的最大啟示, 實已勢在必行
比「水門案」更嚴重 01 Oct 2013 自由時報
駐美新聞官投書報紙,替馬英九化妝,辯稱以違法監聽的資料整肅王金平,「不是水門案」翻版。他的話沒錯,只是漏了一句:「它比水門案更嚴重」。
「水門案」有兩個層面,起因是尼克森競選委員會出奧步,以中央情報局退休人員,僱用偷雞摸狗之徒,潛入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競選總部裝設竊聽器,盜攝文件,失風被捕。
被逮宵小都認罪,但不供內情。調查人員卻發現被告銀行帳戶存入尼克森競選委員會的支票,同時有一名涉案的前聯邦調查局幹員轉污點證人,承認把竊聽內容送交尼克森競選委員會。
在參院司法委員會聽證時,白宮顧問狄恩不願作代罪羔羊,供出尼克森左右手介入水門案,而且尼克森告訴他,可以籌一百萬元做為被告封口費。
白宮想與競選總部切割,但競選委員會主委、前司法部長密契爾的老婆爆料,密契爾是在保護尼克森。這便讓宵小案升級到尼克森包庇,妨礙司法,釀成彈劾案。
參院調查重點在尼克森「知道什麼?何時知道?」雖然白宮談話秘密錄音,最關鍵部分被他的秘書「意外」消除,但他為免參院大審,最後還是辭職下台,由繼任的福特給予制先性特赦。
兩相比較,水門案的黑手都是受僱的民間宵小,尼克森是想吃案,包庇下屬違法;馬英九則是違法聽取特偵組違法濫權監聽的報告,又違越憲政體制,利用特偵組已認定並無違法的黑材料,來整肅國會議長。
國會要彈劾他,尼克森不敢、也不能亂抓道德大旗,整肅國會議長;馬英九卻利用國家機器不法取得的資訊,來作政治整肅;他比尼克森更是罪無可恕。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