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Av 網友拍的照片取得同意,抓下來 比較,還跟 60年前的很像呢
剛剛看到倫敦奧運打出來的口號:
INSPIRE A GENERATION
想起幾週之前看到攝影家 Mr. Bischof 1951年的報告, 標題是"
Generation X",60年之後,歷經了3個 世代,Generation 已經由 X 進化到 Y ,又渡過了 Z, 回頭開始 A Generation了?
據 Wikipedia 維基解密,X世代 Generation X一詞,攝影界、英國佬、美國人的 解釋分歧,莫衷一是。
其實這跟 X, Y, Z, A 排序無關,純粹是本人無犁頭的說法,玩笑而已:
X世代中的X是由英文字Excluding的字母X而來, 一般寫做eXcluding。有著「被排擠的世代」隱喻, 詳細的出生時間範圍有一說為1965年1月至1976年12月間 。
From Wiki:
As of 2008, the average generation length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25 years, up 3.6 years since 1970.[4] Germany saw the largest increase in generation length over that time period, from 24 years in 1970 to 30 years in 2008.[3] Conversely, generation length has changed little and remains in the low 20s in less developed nations.[3][5]
我高中化學老師,一提到 日本 就咬牙切齒,不共戴天。這是可以理解的正常反應。
希望這附件筆記不會讓 人有"不舒服"的感覺。
這不是我的本意。
Mr. Bischof 沒有針對這張照片作任何提示。
不過我一眼就看出,這位 唸法律 名叫Goro (五郎?)的學生 正拉開抽屜,翻動小卡片,找書借。
大學四年,我是圖書館的常客。
圖書總館二樓是大閱覽室,入口右側靠窗戶有一排像照片一樣的抽屜櫃子。
聽說原帝國大學的一樓跟地下室有藏書數萬,可是沒有開放過。
想借書的話,就像這樣翻翻卡片,嗅出一點蛛絲馬跡,多抄幾個書名,當作備取,因為熱門的書,往往借不到。
印象裡,好像只有中、英文書,沒有日文書卡。
可以感受到外套棉絨、鈕釦的質感跟做工
小時候家裡有這樣的水壺,也是鋁做的,一樣碰撞得凹凹凸凸,不過蓋子沒有這樣加強的花飾。
這種包頭鉚釘,固定鋼架的施工方法,現在恐怕已經失傳了。
1962年在高雄,剛好碰到工作的Formalin工廠搭建鋼架。
架設之前,要先在 工字形、L字形鋼鐵上 鑽好一排排的鉚釘孔。
包頭鉚釘在地上的火爐裡燒到通紅。有位熟手,拿鐵鉗,夾一個鉚釘 喊一聲 」喝」往上拋,已經架到10米高的鐵台上,另一位高手,拿一隻開口皮袋,接收紅通通的鉚釘。
我看要領是,向上要把鉚釘」拋過頭」,接手要等鉚釘」自由落體」墜下來的時候再接。這才有充分的時間判定落點接收不掉。
打棒球的第一次來試,未必成功。
鉚釘」趁熱打鐵」,把另一頭用鎯頭敲緊。
我想 鐵達尼號 遊輪當年也是用包頭鉚丁打造出來的吧。
記得材料力學的翁通楹教授要我們計算過包頭鉚釘的拉力、剪斷力。好像比銲接的強。
From WIKI:
A rivet is a permanent mechanical fastener. Before being installed a rivet consists of a smooth cylindrical shaft with a head on one end. The end opposite the head is called the buck-tail. On installation the rivet is placed in a punched or drilled hole, and the tail is upset, or bucked (i.e., deformed), so that it expands to about 1.5 times the original shaft diameter, holding the rivet in place. Because there is effectively a head on each end of an installed rivet, it can support tension loads (loads parallel to the axis of the shaft); however, it is much more capable of supporting shear loads (loads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shaft). Bolts and screws are better suited for tension applications.
有人認為當時的煉鋼技術不成熟,所煉出來的鋼鐵在現代的標準並不能造船,不過冶金專家提姆·費克於1998年將那些由殘骸中取得的船身樣本進行檢驗後,表 示鋼鐵品質在當時並沒有問題,即使在低溫下亦沒有異常脆弱。最致命的關鍵,就是那些用作接合船身的鉚釘,由於鐵達尼號船頭部分空間狹小,不像其他可以用重 型機器來安裝鋼鐵造鉚釘,所以需要以人手來安裝鍛鐵造鉚釘,但其堅固程度不及鋼鐵造鉚釘,所以就加入礦渣來強化,可是過量的礦渣使鉚釘變得脆弱。有幾根鉚 釘從鐵達尼號殘骸中取出,經檢驗後發現有高含量的礦渣,後來委託一家鑄鐵廠製成一批礦渣含量相近的鉚釘,經試驗後證實它們於不足10,000磅(4.54 噸)的壓力下斷裂(鐵達尼號撞向冰山時每根鉚釘至少承受14000磅(6.35噸)的壓力),換句話說礦渣含量超標的鉚釘不能承受強大的撞擊力,它們於遭 受破壞之後,船身接合位就出現裂縫,使海水湧入船艙。
1945年二次大戰終結,美、蘇冷戰,跟隨而來。世界還是紛紛擾擾,不得安寧。
中國地覆天翻,改朝換代。
1950年6月爆發了南、北韓戰爭,美國當起國際警察,不料 彭德懷領軍越過鴨綠江國界,殺得老美潰不成軍,鼻青臉腫的退回38度線。國民黨由此偏安海角,戰敗國日本卻因此大發國難財,急速復原。
瑞士攝影個體戶Mr. Bischof就在這樣的時空下,開始做他環球的 Generation X 攝影計畫。
這一期的LFI (Leica Fotografie International 德國Leica相機廠家的刊物,一年8期,我是老訂戶 ) 登載了一篇當年他到日本之後, 分別跟24歲京都kyoto學法律的Goro (五郎??)、 20歲東京Tokyo學時裝的Michiko(?子) 兩位學生,混熟了幾週,拍錄下來轉變中的日本人物。
除了一般淺薄的浮光掠影之外,他做深入的訪談,隨手記錄下來,這種方式是相當罕見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