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 電視 Arirang 英文電台 報導 南韓開發了一款 氫氣分析儀,把取樣塑膠管含在 嘴裡,螢幕上即時顯示 氫氣含量是多少 ppb,判定健康狀況。
要是進食前跟進食後一個鐘頭,分別量測比較氫氣的含量,還可以判定消化的情況,看哪一類食物適合個人的體質。
這本A4大小-21*25cm的教科書是阿孫大一醫科第一學期唸的。
翻它一翻,被嚇到了。
總共23章,內容 超過600頁
講的基本上還是 化學的定性跟定量的分析:
可是 比起我大二兩個學期念的4個學分,化學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加上實驗室作業,內容真有天地之分,隔代之別。
當年教科書薄薄幾十頁,只要考試前幾天,臨陣磨槍,定性分析步驟倒背下來,一考就可過關
當年台大實驗室的器材跟 這個 19世紀末 20世紀初的相去不遠。
做實驗之前,產生 H2S 硫化氫臭蛋氣 餘味猶存:
沒有數位天平,也沒這樣精細的玻璃器皿:
實驗手法更是花樣百出:
元素週期表好像更龐大了,這要對付 火星上的土壤分析是有必要的:
2021.02.20 今天成功登上火星:
NASA's Perseverance rover has safely landed on Mars after its 292.5 million-mile journey from Earth
我翻一翻書本,看看有沒有蛛絲馬跡,劃過線,定性分析一下,阿孫上了一個學期,究竟唸了多少。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