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T的貼文能信嗎?
10/3/2014 posted by KMT
顛覆我們對正常血壓的認知 / 各種年齡正常血壓應該是多少?
例: 75歲 = 82 + 75 = 157
---------------------------------------
正常血壓該是多少?
各位朋友:這篇關於高血壓的文章,我個人認為有可信度,而且我所在醫院的醫生們,一,兩年前已是這個觀點,而我卻一直擔心並懷疑他們的正確性,直到半年前他們較詳細地給我解釋後,加上又陸續收到不少對高血壓標準的新資料後,我才接受這一新觀點,新指標。
現在美國正式標準已規定:
65歲以上是150/90,而且醫生說80歲以上的正常老人,160甚至170也可以。我們不少人受過去老標準影響太大了,對70,80以上的老人,造成極大的,不必要思想負擔,危害極大!
現在明白血壓標準與年齡有關,不能大家死套同一個標準!而且到了一定年齡,高血壓已不是影響壽命的因數啦!真是大好消息!
你的正常血壓應該是多少?
針對各階段年齡人士的正常血壓,提出隱性高血壓、高血壓誤診區、吳氏計算血壓的適用範圍、幫助大眾準確掌控血壓、促進健康。
分析正常血壓,必需注意性別、年齡。同一個血壓,對不同年齡的人,其含義是不一樣的。例如,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對38歲男性來說,是正常血壓;但對65歲老人來說,可能就是氣虛型低血壓。戈醫生的一個患者,女,65歲,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心率65次/分,但是血脂粘稠,心臟經常難受,胸悶氣短,由於誤認為血壓很正常,導致患者麻痹大意,最後死於心血管疾病。
那麼,你的正常血壓應該是多少呢?可用下述方法來求得。如果你用血壓計實測的血壓等於你的正常血壓,表明你的血壓是正常的。如果你用血壓計實測的血壓偏離了你的正常血壓,向上偏離越大則血壓越高,就意味著你的健康狀況不夠正常了,提醒你要及時合理保健,糾正血壓偏差,於是達到準確掌控血壓、促進健康之目的。
一、求解你的正常血壓
1、查表法
表1給出了中國人正常人的正常血壓與年齡、性別的關係。根據你所在的年齡段和性別,就可求得你的正常收縮壓及正常舒張壓。例如,38歲男性,可在(36—40)歲年齡段找到他的正常收縮壓是120mmHg,正常舒張壓是80mmHg。
表1:中國人正常人的正常血壓(單位:mmHg)
2、計算法
2011年江蘇江陰人吳鴻安研發了吳氏計算血壓。吳氏計算血壓就是你的正常血壓。計算方法簡單、準確、一學就會,大眾都可應用。
計算公式列於表2:
表2、吳氏計算血壓的計算公式
如果降低要求,不考慮這項偏差, 誤差不會大於3/80=3.7% , 還是相當正確。
例如,依據表2公式計算,38歲男性,他的正常收縮壓=吳氏計算收縮壓=(82+年齡)=(82+38)=120mmHg;正常舒張壓:因38歲是(36~65)歲大段中的小者,故取小偏差“-3”。
所以,38歲男性正常舒張壓=吳氏計算舒張壓=83-3=80mmHg 。這與表1中查出的結果完全相等。
為了進一步說明吳氏計算血壓的準確性,以及增強對吳氏計算血壓變化規律的感性認識,特把男性的正常血壓變化規律繪成曲線,示於圖(1) 。
由此可見,吳氏計算血壓規律與統計血壓規律基本重合,相對相差為(0—2.1)%,誤差很小。
女性的正常血壓變化規律與男性的正常血壓變化規律相類似,誤差更小,不再贅述。
提示一下: 實際上,逐步形成高血壓的人群,主要也就是(36~65)歲的人群,而且主要是收縮壓偏高,因此,一般只要記住一個吳氏計算收縮壓的公式,就能及時計算正常血壓,即男性吳氏計算收縮壓=(82+年齡),女性吳氏計算收縮壓=(80+年齡),這個公式大眾都會算——心算即可。舒張壓更易計算,只要記住一個常數即可。
注意: 吳氏計算血壓的適用範圍是(11~65)歲的中國人正常人。對於高脂血症、糖尿病、腎病、心臟病、中風等患者,這些不夠正常人的血壓則要另作別論。
關於65歲以上老人的血壓情況,請看後面分析。
二、關於血壓問題的討論
1、(58—65)歲的中老年人,要注意高血壓的誤診區
為了找出高血壓的誤診區,先要知道什麼叫高血壓。世界衛生組織、最新(2010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將高血壓定義為:“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可診斷為高血壓。”
現在來找誤診區:從圖(2)找出58歲與血壓規律的交點P,P點的血壓是140mmHg。很明顯,落在P點右面兩條紅線之間的區域就是誤診區。在這個誤診區內,將有一批58歲到65歲的人,他們的血壓為:吳氏計算血壓≥誤診區內的血壓≥140mmHg 。
按照上述高血壓定義判斷, 因為誤診區內的一批人,他們的收縮壓都≥140mmHg, 所以都要被診斷為“高血壓”。但事實是:因為誤
診區內的一批人, 他們的收縮壓都≤吳氏計算血壓(即正常血壓), 所以他們的血壓不是高血壓。因此,把誤診區內的一批人診斷為“高血壓”患者是錯誤的、是誤診。
榮幸地告訴大家,誤診區內的“高血壓患者”無需服藥治療。因為它巧合最近《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報導:美國血壓指標委員會經過五年研究後認為,60歲以上人士的高血壓指標擬改為高於150/90mmHg,收縮壓在140至150mmHg無需服藥治療[7]。
如果真把60歲以上人士的高血壓指標改為高於150/90mmHg,那就沒有“高血壓誤診區”了,比較合理。
例如,65歲男性, 雖然他的實測收縮壓是147mmHg,已經大於140mmHg了, 但是不能把他誤診為高血壓患者,因為他的正常血壓=吳氏計算收縮壓=(82+年齡)=147mmHg,——正好與實測收縮壓相等,說明他的血壓並沒有偏離正常血壓,還是正常血壓,因此無需服藥治療。
2、小於58歲的人,要注意隱性高血壓
許多人常把實測血壓140/90mmHg作為判斷是否是高血壓的分界線,大於140/90mmHg者擔心高血壓, 小於140/90mmHg者心安理得,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例如38歲男性,雖然他的實測收縮壓為135mmHg(小於140mmHg),但是他的吳氏計算收縮壓(即正常血壓)=(82+年齡)=120mmHg, 兩者差距為(135-120)=15mmHg, 這表示他的血壓已經明顯向上偏離了正常血壓——暫時稱為隱性高血壓,若不提高警惕,可能很快會發展成真正的高血壓,對此不可掉以輕心。
3、(66—80)歲老年人的血壓
65歲以上老年人的血壓,因為沒有系統的統計資料,所以暫時只能從下列專家、權威的論著中找出答案。
美國聖路易斯大學老年病學醫療研究分院院長、醫學博士約翰·E. 莫里在著作[4] 中寫道:“ 對於老年人來說,收縮壓升高很正常,大多數研究都顯示,當你年老時,若能把收縮壓控制在160mmHg以下,就能減少中風的風險。實際上,隨著衰老,血壓較低的人反而身體更差,對大多數人來說,在他們達到70歲的時候, 收縮壓在140~150mmHg之間是最為理想的。而到80多歲的時候,理想的收縮壓,應該更高。” 注意他講的收縮壓150mmHg,讓我們按照吳氏計算血壓公式進行計算,70歲的吳氏計算收縮壓=80+年齡=80+70=150mmHg,由此可見,70歲老年人的正常血壓也符合吳氏計算血壓規律。
另外,在《十種人可能更長壽》的文章中說:“芬蘭醫生發現80歲以上壽星的血壓多在160/90mmHg左右,存活率遠比血壓只有120/70mmHg的人高。”讓我們也按吳氏計算血壓公式進行計算,80歲的吳氏計算收縮壓=80+年齡=80+80=160mmHg,由此可見,80歲老年人的正常血壓也符合吳氏計算血壓規律。
還有不少類似論述,此處不贅了。
由此可以得出推論: 吳氏計算血壓也可供(66—80) 歲的老年人參考。
顯然,有一些正常老年人,想盡辦法要把收縮壓降低到140mmHg以下,甚至降低到120mmHg,這種做法是否妥當?需要謹慎對待。
4、(81—100) 歲高齡、長壽老人的血壓
著作[5]中的研究者,觀察到血壓與壽命有著非常微妙的關係。高血壓確實是中老年人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可忽視。但證明了高血壓不是高齡老人(指80歲以上者)的危險因素。他們對100名長壽老人(指90歲以上者)追蹤研究後,分別計算他們中不同血壓者的平均終年,從高到低依次是:單純收縮期高血壓95.4歲,正常血壓95.3歲,經典高血壓94.5歲。這說明年過90歲,不論何種血壓,繼續存活的壽命相差無幾。
在27名百歲老人(指100歲以上者)中竟有23名(85.2%)血壓屬高血壓範圍而生活品質一般尚可,能夠自己獨立生活,不增加家庭和社會負擔。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鄭宗鍔教授研究,著文發表於《美國老年心血管病雜誌》,也闡明了高血壓不是影響高齡老人壽命的危險因素。
國外還有很多報導,例如馬蒂拉(Mattila)對芬蘭坦佩爾(Tampere)市561名高齡老人(其中83%在85歲以上)進行5年存活率的觀察。結果,死亡率最高的是收縮壓和舒張壓都低的人,死亡率最低的是收縮壓在160mmHg和舒張壓在90mmHg以上的高齡老人[6]。
這些研究充分說明,高血壓不是高齡老人、長壽老人的危險因素。這對80歲以上的高血壓患者來說,確實是個好消息。
三、小結
1、吳氏計算血壓就是你的正常血壓,適用於(11~65)歲的中國人正常人,也可供(66—80) 歲的老年人參考。希望通過保健,糾正血壓偏差,把你的實測血壓調整為正常血壓。
2、在分析正常血壓時,要注意隱性高血壓、高血壓的誤診區,防止誤診。
3、當你年老時, 若能把收縮壓控制在160mmHg以下,就能減少中風的風險。對大多數人來說, 在達到70歲的時候, 收縮壓在140~150mmHg之間是最為理想的。
高血壓不是80歲以上高齡老人的危險因素。
85歲以上的老年人,死亡率最高的是收縮壓和舒張壓都低的人,死亡率最低的是收縮壓在160mmHg和舒張壓在90mmHg以上的老年人。
年過90歲的長壽老人,不論何種血壓,繼續存活的壽命相差無幾。
主要參考資料:
[1]、《人的血圧代表什麼?》戈壁紅柳,著,2013.9.
[2]、《中國醫學實用資料手冊》 1993年出版.
[3]、《發現了計算正常血壓的規律》吳鴻安, 著, 2011.8.
[4]、《健康年輕10大密碼》(美國)R.克伯格,著,2009.9.
[5]、《邁向百歲之道》朱志明,主編, 2012.2.
[6]、《體檢專案中的長壽指標》吳鴻安,編著,2013.4.
[7]、《美國醫學會雜誌》週刊網站2013.12.28.
您知道為什麼2015年台灣的高血壓治療指引中,所建議的血壓數值,會低於2014年美國JNC-8建議數值嗎?
答案:是因為人種不同,所以我們的要求比老外嚴格。
今天的門診,有病人在家中量到的血壓已經超過140-150/90幾了,還是不想吃藥,他說:「因為line上看到了最新消息,說血壓不需要降那麼低。」
而前幾天我的醫學院同學,也傳同一篇line給我,還看到了「吳式血壓標準」,我看了只有一個想法,請相信國內心臟科專家們有憑有據的建議,不要隨便相信網路傳言好嗎。
下面是我改寫自前幾天我在「基層醫療學會」演講摘要的內容:
在看高血壓的新聞時,最重要的,要看這是國外的研究,還是國內的資料?國外的資料不要用在台灣。因為我們跟老外的人種不一樣,東方人比歐美人容易中風,而血壓又是影響中風最重要的因子。
所以對東方人來說,血壓比歐美人士更重要。
美國在2014年的JNC-8高血壓指引中,建議60歲以上的人,血壓只需要小於150/90,而其他的人,都只需要小於140/90,大幅放寬了對血壓的建議值。但是在文章中又有提到一篇名為Accord-BP的研究,這個研究把病人分為兩組,一組病人的血壓的收縮壓控制到小於140,另一組呢,則把血壓降到120以下,來比較兩組的差異,它的主要結論是在心肌梗塞、因心臟病死亡及中風三個加在一起的主要部分,這兩組並沒有任何差異。
但是呢,這篇研究也顯示血壓低於120時,比低於140時,降低了百分之40中風的機會,但是在它治療指引的建議中,卻刻意忽略這一點,他們在文中的說法是「因為這兩組中風機會只差了每年百分之0.21,所以小組專家的決議,是這篇研究的證據還不足夠,所以不需要把血壓降到120以下。」
另一篇2014年的INVEST研究,也有相同的結論,就是血壓低一點,心血管疾病差異不大,但是對於預防中風時,血壓低一點比較好。這篇研究中有提到「若是在中風發生機率高的地方,把血壓數值降到更低,也許小於130以下,會是更好的考量。」
意思是理想血壓數值的高低,最重要的因素,是取決於你的族群中,到底罹患中風機會是高呢,還是低?
那麼國人中風的機會到底是屬於高還是低呢?三篇東亞人中風/心肌梗塞比例的研究(STONE, Syst-China, NICS EH)顯示,我們中風/心肌梗塞的比率介乎4.0-8.7倍之間,但是高加索人(簡單說是歐美白人)的四篇研究(SHEP, MRC II, STOP-H, Syst-Euro)呢,中風/心肌梗塞的比例則介乎0.8-1.7之間,另一個學者梅島2009年刊在循環學雜誌的文章,比較了24個國家因為中風或是心肌梗塞而死亡的比率,也顯示出同樣的結論,就是東亞人比高加索人,更會中風,但比較不會心肌梗塞。
台灣的中風機率遠高過歐美,而影響中風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血壓,血壓越低越不會中風(當然不能太低),所以我們血壓數值的建議,自然也跟老外大不相同。2015年的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中建議的數值就比歐美低了不少。
所以讓我強調重點,在高血壓的研究時,台灣的資料,要用力看,老外的資料呢,參考一下就好。
在2015年北榮江晨恩教授主筆的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中,就列出了建議的數值。
●對一般人來說,血壓的目標小於140/90;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有蛋白尿的腎臟病、接受抗凝血劑治療的患者,應小於130/80;
●中風、慢性腎臟病的人,應小於140/90;
●當年齡大於80歲時,血壓小於150/90就可以了。
除了這些以外,也建議家中的血壓,不要高於135/85(但是不同疾病的人,家中血壓並沒有不同的建議,所以合理的推論,是自行把醫院量的建議數值,再減5-10,就等於家中的建議數值,也就是說,也許對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人,家中血壓應小於120-125。)
至於2015年底美國政府做的SPRINT研究,發現高血壓的病人,把血壓降到120,會比140更好的研究結論,就是另一個更複雜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