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 MyAV 正大夫的討論串,可以做個結論
驅動管V1有3個併連的負載:
1.
Rk2 如果用恆電流高電阻,像晶體,或負電源有一條長尾巴的電阻,那Rk2可以忽視掉。
但是這樣無法直接交連,要透過 C2,否則需要負的供電,把功率管的陰極電位錨定,跟隨偶管的陰極負載拖鉤。
像這樣:
或
2.
Rk3 參見表列的3極管,陰極電阻,以 71A最有利,Rk3=2k
3.
V2管內阻 rp2, 串連 OPT負載 Rl 及 B電內阻。
但管內阻因為陰極電阻局部電流的負迴授,會增加為 rp2 + Rk3*A.F.
對比 Rk3的話,也可以忽視。
即便是只考慮Rk3當驅動管的負載,驅動管的靜態工作電流 Ik1也要比 Ik2大一點,才能有相當的輸出擺幅 =ik1*Rk3。(小寫 iK1 表示動態交流的變化,class-A1之下, 不會超過 +/─ Ik1)
意思就是 兩支 相近的V1, V2 得到 一支 的效果。
投資報酬不到50%。
不想這樣做。
至於用 級間變壓器 是立竿見影。
但是這樣初級要 Z=3k-5k, bias= 20mA 以上,次級要 bias=100 ma 以上, 已經不是級間 而是小功率 OPT了。
而且次級直流電阻 不可能高到 Rk3陰極自立偏壓的電阻,必需依靠串接的 R─C 墊高V2的偏壓Ek2。
疊床架屋 用 兩個 OPT 也不算是很高明的作法。
決定放棄 共柵極的架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