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Long Play (LP)是用來聽的,當耳聞無法分辨細節、差異,藉助儀器觀測比較,也是一種選擇。
近日常看到 MyAV論壇黑膠片打濕唱放的差異:
我用Audacity軟體、AT-MONO3LP單聲唱頭,接 RIAA唱放機端子的475歐MC輸入,挑了幾張黑膠測試。
每張重複測試2-3次,是有一致的再現性。
0. Audacity:
免費軟體, sampling rate= 取樣頻率 最低可以選擇44.1k Hz相當於CD,最高 384k Hz
sampling format=bit depth 固定配級 32 bit
取樣的訊源強度 Input 可以無段顯示 加+減-。下圖是以60%錄到400Hz跟隨3000 Hz超大的爆音 burst。 如果調低 Input %可以讓 爆音 不衝過頂,但是 400 Hz 又太低,不好觀測之後的正弦波。
按下 紅圓點 開始錄音。放上測試LP。結束按下方塊橘色停止,就錄到 上(左聲道)、下 (右聲道)兩個音軌。
取下LP 滴水、抹水、讓水 氾濫成災,可惜無法均散。
再次按下 紅圓點 開始錄音打濕的LP,成音顯示錄在底下。
為了便於同步、同時基 乾、濕 比對,有必要利用 <剪刀> 的功能,截頭、去尾。但是 <剪刀> 有最低 的寬度,不是 無段的。抓龜走鱉,無法完全同步。
底下只貼3張代表。
1.
Columbia test record, band 4A, 20k Hz 到 20 Hz,前頭加一段 band 3A
頻寬總覽 :
上面左、右雙軌是正常沒有 放水、抹水
這台DIY-唱頭放大機,大概就是這樣,8kHz 到 18kHz一段胖胖的,但也可能是由於 唱頭特性、電抗、電容、輸入阻抗跟唱放的匹配引起。
底下將 cbs test record band 4A 分段、每兩個頻率、中間夾入 女聲提示 cycle per second, 放大的圖:
底下開始照片圖
Band 3A尾端 400 Hz 插入 3k Hz burst 爆音,接著 女聲提示 Band 4A 1k-20k Hz:
底下開始 12k-10k-8k Hz:
底下開始 1k-800-600 Hz:
底下開始 80-60-50 Hz,到 25 Hz為止:
由上面分解頻寬的錄音圖,明顯的 正常 乾式 唱放,會 <長腳發尾>,多出 毛頭。
相對的 抹水濕式 <圓滑>多了。
但是 訊源粗細=強度 還是一樣。
這些毛頭=豎立的直線,代表什麼?怎麼來的?
50年前的晶鹽、陶磁唱頭 發電原理是位移、壓力。
現代的電磁發電輸出的電壓跟速率成比例。
這個AT 動圈單聲唱頭在溝槽快速左右震動,1k Hz 速度 5 cm per second 發電 1.2 mV
他在溝槽中心瞬間,震動的速率最大,回歸中心的溝槽兩側,速率是零。
如果不幸,左右震動路徑上 碰上 <石頭>, <柵欄關卡>,勢必被逼著在同樣時段裡,移動幾倍長的距離,以 <超高速率> 越過,發出超高的脈沖電壓。聽到的就是 滴答 聲。
底下抓了兩個,時間點,證實 脈沖電壓 確實被 洗掉了。
實際RCA 1950年LP開頭的一個樂段測試之後,定點 +放大觀測:
可見大體一樣,也有 脈沖 沒洗掉的,可能是沒有泡到水吧?
再找一張 78 轉的蟲膠片,它是 1945年之前 日本時代,被大頭<鐵針>磨過 N次, 劫後餘生,留下來的。
日本版的 Columbia
很明顯的,毛頭去掉,連輸出電壓也被壓縮了。
可是聽起來還是 炒豆聲連環爆。
蟲膠 愛國行進曲 唱 乾放 78rpm
蟲膠 愛國行進曲 唱 濕放 78rpm
蟲膠 愛國行進曲 奏 乾放 78rpm
為什麼 LP 跟 蟲膠片 水濕的效果差異這麼大?
合理的解釋:蟲膠片溝槽寬大,材質親水,容易含水。
留言列表